少林达摩面壁内功修法五行太极功

中国(China),位于东亚,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的代称出现。

山西戴氏心意拳 

燕青拳(迷踪拳) 

形意拳是内家拳,所以很适合女孩子以及身体素质不太好的男生,我这里说的身体素质说的是身高体重臂长等。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三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形意拳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武术,也是武术遗产中的瑰宝之一,是内家拳主要拳系之一,据初步考证,她诞生于明末清初,系姬际可所创。 

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也称心意拳,简称意拳,传至李能然之后,易名派生为形意拳。 

形意拳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形意拳不但有较强的技击性,而且对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改善素质、防病治病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论男女老少、体强体弱均可习练,也不受场地的限制,即使是斗室席地也足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形意拳的流传较为广泛,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拳种。 

形意拳经过长期的沿革和不断的总结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理论上更加充实、健全。 

从形意拳的风格来讲,有舒展大方,伸缩自如,刚柔相济,动静相兼,静若书生,动如雷鸣,迅如猛虎的特点;从其意义上来讲,有“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象形取意、内外兼修的特点;从劲力上讲,强调重意不重力,求其气催血动,贯通全体,以意运气,意到气到,气至劲达,阳出阴收,阴伸阳缩,阴阳相伴,动静相兼,内外合一,全体合一;从技击方面讲,它有阴阳互易之妙,柔克刚进之法,横裹其力,纵放其势,顾中有打,打中有顾,七拳七进,相连并用,上攻下随,下攻上领,上下若和,中节乃攻,勾挂撩劈,踩踏蹬踢,斩截裹挎、挑顶云领,引进落空,展放似电,急发暴力,整齐合一,滚出滚入,起钻落翻,右转左旋,动静相兼,有莫测之变化,有无穷之妙用。其中十二形拳是龙、虎、猴、马、龟、鸡、燕、蛇、鸢、鹰、熊、鹤等十二种鸟兽的形态。 



形意拳就其练法要领及拳理,经历代传人不断研究充实,与八卦、太极一理贯通,故归于内家拳系。 

由于历代传人不断研究实践,形意拳发展很快,历代名人辈出,功夫精绝,且经过研究实践的心得体会,多年的体用验证,著文立说,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到清末,形意拳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一大名拳,流传至今。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中的内家拳拳种之一,是以锻炼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形意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使内意、内气、内劲与外形、外气、外力相结合来进行锻炼和运用,所以又称为“六合拳”。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内为养身之术、形为运动之道,是培其本而壮其体,实其内而坚其外的内外兼修的拳术,所以练习形意 

拳不但能够壮骨坚肌、洁内华外和伸筋拨力,而且有改变人体气质,增大肺活量,舒通脉络,促进新陈代谢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能。同时,还有锻炼意志、培养勇敢精神,易拙为巧、、化滞为灵的作用。在我国武坛历史上,曾有不少形意拳先辈为雪我“东亚病夫”之耻,树我中华民族之气节,谱写了一曲曲光辉壮丽的凯歌。 

形意拳术有“武艺、道艺之分,在三体势中又有单重与双重之别。求武艺者,重力而轻意,重刚而轻柔,重阳而轻阴,重魄而轻魂;求道艺者,则重意而轻力,重柔而轻刚,重阴而轻阳,重魂而 

轻魄。拳经云:“神人。(即指出家人)不以体魄用事,放养魂而弃魄,勇夫只知有身,故养魄而弃魂。,圣贤重魂轻魄,故以魂制屹;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一,这也是武、道之别。 

然而、形意拳是弃魄而养魂呢【还是弃魂而养魄呢?拳经中云:“此皆非形意拳养气之道。形意以身体为运动。故不能舍魄以养魂。 

……苟舍魂而养魄;复不能尽形意之能事。…··,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必魂魄并重,乃尽形意养气之要功也”。说明了形意拳是既不可不求外形、外气、外力,更不可不求内意、内气、内劲,必须是内外兼修、刚柔相济、魂魄并重、阴阳相伴,方能复形意拳之本来面目。因此,商长锁老师在传授形意拳时十分强调“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既要知拳理,又要通道理,更要精医理)只有将拳理、道理、医理三者相合贯通,才能真正复形意拳之本来面目。 

求内不仅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养身之术,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和指挥全身在武术运动中的起落、进退、翻转、开合、伸缩、吞吐和方向、角度之动向的;求外则是为了正确地表达内意之所向的。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因此,形意拳必须是内有心意、怠气、气劲之相合,外有手足、时膝、肩胯之相合,内外相合成其六合,这就是形意拳之所以称为“六合拳”的由来。 

形意拳是以意行事,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化拙为巧,易僵为灵,刚柔相济,阴阳相伴,虚实兼备的运动,它十分重视对内气、内劲的培养与锻炼,禁忌使用拙力。因为单求力者,必鹰滞不活,而且一逾壮年则力巨减,所以形意拳要求五灵沉着(五灵在物为戳问、凤凰、龟、龙、白虎。五灵在人为心、眼、耳、手、足)、气归丹田(下)、内气充足、真劲长存。’ 

“况单求力者,虽能举百斤之物。然难以取胜于武术家四两之巧;武术家虽能胜举百斤重物之人,但未必能举起百斤之物”,这也是僵直呆滞之力与圆活灵巧之劲的不同功用。 

练习形意拳,必须循序浙进。所谓循序淆进,就是一定要按照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依阶而行,炼精化气、明劲、易骨,为第一步功夫;炼气化神、暗劲、易筋,为第二步功夫;化神还虚、化劲、易髓,为第三步功夫。每一步功夫,必须分清要求、练法,目的,要一步一步地依次刻苦练习,既不可专求其一,也不可越阶而行。若专求其明劲(虽然明劲是运用时必不可少的劲),则太刚易折,而且年长日久;只练明劲而不另换劲,不但无益,而且会把筋骨练僵,更容易使筋骨受损。因为明劲主刚,发力甚猛,日积月累就会积劳成疾,反受其害;若专求柔劲,又过柔不坚,不但长功缓慢,而且也容易形成软拳。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是循序渐进,在练好第一步功夫之后,再练第二步功夫;继而进入第三步功夫。古拳经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乃大成”,就是说每层功夫,少则也需苦练三年,方能体会和领悟其中之奥妙。 



当第一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劲已入骨之后,则应转换为第二步不同劲节(暗劲)的练法,不可固执专求其刚。”当第二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筋已入槽之后,就需要转入第三步(化劲)功夫,以入其化境。 

初学形意拳,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一招一势,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一转一换,都必须循规蹈矩,顺乎自然。不可自以为是,不听师训。若一味地单求其力,必然会造成僵滞不活;若专求其重,则必形成沉而不灵;若是专求其轻浮,又必神意涣散,积成象墙头的芦苇一头重足轻根底浅,似萍草无根之弊。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就是说不可专求其一,一定要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内有外,有开有合。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必须首先求得张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敛而不拘、约而不迫;最后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静而不偏于迟钝,方才符合形意内家拳的要求。 

因此,学者必须持之以恒勤练习,细心体会悟其奥,久而之方能达到内外相合、阴阳相配、动静相依、虚实兼备、起落自如、刚柔相济之目的,才能由严守循规一相合于规——自然合规,最后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级艺术境界。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产生出正确的行动。尤其是武术一门更是如此。由于过去的“文长武短”等谬论,给学武者的求知进取设置了堵堵高墙,一些老前辈也多因学之不易而不轻传于人,对学者是只教拳而不授艺,对理论(包括拳理、道理、医理等)部分更是守口如瓶,非得意弟子绝不肯传,致使许多学者欲求知而不能得,对所习之拳术心中无数。老前辈常讲:“理不通,艺不精,拳理、道理、医理等弄不通,心中就无法做到有数,心中无数就难以产生正确的意念,没有正确的意念指挥,身体就会产生盲动,以致于伸掌出拳、高低位置、长短尺寸、手型角度等等,都会产生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等不正确的外形表现。似此,如果学者只学拳不求术,只重力不重意,只贪多、快不求精确,只求练拳不明拳理,不知用法,不懂劲节,不明内意、内气、经络、血脉,不知进序,就很难谈到精益求精,而且很容易出现许多毛病,往往是得益不深而受害非浅。因此,学者只有明白了拳理、道理、医理,才能事半功倍、长功翅速,且足以壮其体而精其用。 

古拳谱表明,初期的形意拳健身、技击二者并重,拳法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拳法为前六势、后六势,前者劲刚,后者劲柔。动作强调六合、五行和刚柔变化。基本要领概括为:龙身、熊膀、鸡腿、鹰爪、虎抱头、雷声。 

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近百年来,形意拳有了更大大的发展,流传到全国各主要城市,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形意拳家。 

在实践中形意拳不断充实,拳法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各地区流传的形意拳内容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频繁,内容较为接近。基本拳法都 

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三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近代很多形意拳家在理论上、技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河北的郭云深、李存义、张兆东,山西的车毅斋、宋世荣,河南的买壮图、宝显廷等人者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 



1911年形意拳家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士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师资,而且在团结武术界人士上作出了可贵贡献。1914年武士会教师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成为把形意拳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1918年韩幕侠在北京击败了周游世界未遇敌手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些壮举大大提高了形意拳的影响。其他如孙禄堂、尚云祥等人也都是京、津一带 

有名望的形意拳家。为形意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孙禄堂先生还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编写了<<拳意述真>>、<<形意拳学>>等著作,影响很大。 

形意拳不仅流行于国内,而且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也有一定传播,不少爱好者建立了专门团体,出版了刊物。形意拳为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形意拳的起源过去说法有三: 

(1)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2)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3)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坛,没有定论。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一)传说是达摩者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憎,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 

误解。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有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①在一本秩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姐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坞人(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一、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诩具男,无生学武十有二牛,孜勇文色喊)·…··”。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丹,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一另一说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一九人二年黄新民同志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②岳飞生于公元一一0三年。死于一一四一年,只活了三十八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由简到繁的顺序,要考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呢! 

③从岳飞终年到明朝灾亡的一六四四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会有成千上万人,怎么会中断五百年后,只剩下本本留给后来隐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教他的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越提高,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的缘由,”从黄新民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来看,证据都不足:前者我不到可靠的史料佐证,后者是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为均村)。该村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蒲州=带,相传是虞舜故屠(“舜都蒲扳”即今之永济),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村民229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烫为五世祖,景弯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名际时,次子名际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名为:甲杰、甲婿、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寂有。技勇绝伦,含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怦语。……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道:“际可居少杯十军,……便离亏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民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姬际可确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枪、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 

2.“际可拳”即后来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 

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坛。有的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李棒,也有的说是传给了曹继武。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我认为是可靠的。据目前在山西民间所流传的小乙意六合拳序》(手抄本)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一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继武无疑是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了。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试科举中,联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玉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写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先生一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札马公。……”。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的记载,作者本人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发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贾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 

这三派练法。虽然在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上是同出一源、趋于一致伪,然而在练法上却各有所异。如穆、董二先生的劈拳是以掌‘为拳,是使用掌的练法:车毅斋先生的劈拳则是以拳为拳,是使用拳的练法;祁县戴氏的劈拳乃是讲究端盘掇碟,、手的起落足的换步又别具一格,拳经过三百多年来众多先人的实践、变革和传授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在练法上多存差异,也是不奇怪的。这就是发展中的变化。在变革中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去三百多年来的变化,是由于历代前辈在练习、找劲、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各得其径、各索其妙,并加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经验结晶,因此才能够经得起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保留至今,各派的练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应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互取别人之长,各补自己之短,使今后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愈来愈完善。” 

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 



扣:肩扣气力达肘,手扣气力到手,足扣桩步力厚,齿扣筋骨紧缩。 

圆:脊背圆则力催身,胸圆则两肋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宜。 

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两肋要抱出入不乱。 

垂:气重则气贯丹田,肩垂则力推肘,肘垂则两肱自圆。 

曲:两肘曲力富,两膝曲力凑,两腕曲力厚。 

挺:颈挺精力贯顶,腰挺力达四梢,膝挺气恬神怡。 

敏:心敏如怒猫攫鼠,眼敏如饥鹰捉兔,手敏如饿虎捕羊。

李存义:八字功 

“八字功”之起收回转:出势用鸡形,转身皆虎托,收势退步横拳,回身云者,势尽而身回也;转身云者,至开势处而身转也,两者式同而地异焉。 

“正门八字功”共有八字诀如下: 

展:展者,宽之意,即拓张手足也。 

截:截者,裁也,以裁退敌手也,此节最见身法。 

裹:裹者,围裹也,裹敌手使失其盗用也,身旋而力柔,有以柔克刚之妙。 

跨:跨如跨马之势,是言其形也,实则托跨成势。 

挑:挑之力在肩与腿,与蛇形相类而手稍高。 

顶:顶之力在头,故此以挺头垂肩为好。 

云:《说文》“云,从雨云,象云回转之形。”今所用者,即借其回转之意,其两掌皆如行云之飘忽焉。 

领:领者,受也,顺势而领取也。 

“奇门八字功”共有八宇诀如下。 

斩:左右劈挂斩加翻,上步虎扑加头钻。 

截:擒拿肘中臂截肩,一阴一阳左右换。 

裹:裹肘刮地加肘锤,肘打去意在腰间。 

胯:肩肘打意紧相连,左挑右肘莫等闲。 

挑:刮腿之中挑向前,再加膝顶是真传。 

顶:自鹤亮翅左右反,裹挑之中肘相连。 

云:上鸹下刮手脚连,两冲变马拳上添。 

领:左右领手阴阳换,上钻下打具用拳。 

奇门八字连环拳歌诀如下: 

起手鹰捉是真传,钩挂之中把敌斩。上步横肘是截意,退步裹肘原是三。 

肘胯双行侧意猛,金鸡上架挑意翻。白鹤亮翅换步顶,云领式中腿相连。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是很牵强。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河北、天津一带。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飞通备劈挂拳。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点。五行通背拳传说由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门、木门、水门、火门、土门五个阶段逐步练习,土门是最高阶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并非单纯地伸臂。其实,这种要求在其他拳术(如劈挂拳、八极拳、形意拳等)也同样强调,不过在通背拳说来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点是能以较高的姿势迅速而巧妙地出击,在练功防技术前要练很多柔软功。通背拳与一般拳法比较,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通背拳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斩首等;劈挂通备拳主要有勾搂手、摔掌、撩阴掌、点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冲中拳、扣冲中拳、石猴诀拳、猿猴诀拳等。 

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十字为主。其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以及“十二连环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虚胸,凹肚,探肩,臂长,活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通背拳的器械内容,以及祁氏所传的棍、单刀、双刀、枪、剑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背拳”、“两翼通臂”则以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传世,并兼习风摩棍、劈挂单刀,劈挂双刀。 

通臂拳基本技法 

通臂拳基本技法包括:前空后丰,探肩长臂;屈身蓄护,放长击远;催探抖弹,脆 快似鞭;圆径相依,以短卫长。 

前空后丰,探肩长臂,是通臂拳静姿的基本技法。 

“前空”,指身体的前半部虚胸 (涵胸)、凹肚(收腹),形成空畅的。 

“后丰”,指身体的后半部拔背、立腰、 敛臀,使背脊有绷,丰满的形态。 

“探肩长臂”,指上肢各节随手的领劲向进攻方 向抻够,形成肩向前探、臂牵长的形态。 

屈身蓄护,放长击远,是通臂拳肢体屈伸和劲力蓄发与攻防击技配合的基本技法。 

“屈,知蓄护”,指肢躯屈曲回缩时,要有意识地吸气、放松肌肉或拉长肌肉的初 

长度,来配合蓄氯、蓄劲、蓄势。同时要以躯肢屈曲回缩,发挥防护自身的功用。一般以屈曲肘、腕 、指护上盘,以屈曲胸、脊、腰护正中,以屈曲两肩 

臂护两 侧,以屈曲胯膝护下盘。此即所谓“五护八断”。 

“入长击远”,揸舒伸肢躯,抻长两臂,在 外形上加长两手攻击距离的“放长击远”,以及内气、内劲随身势舒伸引导而外发的“放长击远”。 

外形的“放长击远”,是以腰为轴,通过涵胸、拔背,松开肩、肘、腕关节,经过肩背 

通透而远臂腰通透。这种腰臂通透既松开关节,工了由腰至手的正常长度,又较以户为轴的挥臂击劈加长了力臂。内气内劲的“放长击远”,是丹田内气与腰脊发出的内力,随腰臂通透流 

经指端,发放至比列击目标略远的地方。例如,以手攻击对方的胸部,我的内气、内劲应击透其胸廓,直达其背部。 



在通臂拳运动中,“屈身蓄护”与“放长击远”交替运用,动作表现出大开大合的特色。 

催探抖弹,脆快似鞭,是通臂拳运动的基本技法。该拳喻人体为鞭,以催、探、抖、弹四劲完成动作,就能获得似挥鞭般产生的脆快劲(亦称“鞭劲”)。详细来说,喻人体腰以下 

为鞭杆,喻脚为杆把,喻腰脊为杆头,喻背、 肩、臂为鞭绳,喻手为鞭梢。 

挥“鞭”时,两 脚(杆把)蹬地催劲上传,以腰脊(杆头)发 力上送,催促腰、背、肩依次向进攻方向探 

伸,催劲穿臂(鞭绳)至腕,通过抖腕使劲传至手(鞭梢),爆发出一弹即松的脆快劲。这一劲法特点,使通臂拳的动作显得柔韧绵长、柔中藏刚。 

圆径相依,以短卫长,是通臂拳长短兼用的基本技法。 

通臂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是放 

长躯肢,遥劈远打。遥劈,身易空虚;远打,手难回护。鉴此,通臂拳注重在长击中兼使短打,起到以短打救卫空隙、辅佐长击的作用。 

常用的“以短卫长”法,是将挥臂劈拍的立圆动作与沿中直击的中拳动作交替作用。犹如圆中有径,圆径相依。 

运动中,由中拳变拍劈,犹如以矩划圆;由劈拍变中拳,犹如由圆求径。圆直相形,长短互衬。 

形意的五行是指金、水、火、木、土。这五行不光指劈崩钻炮横,还是人体内脏,有内五行和外五行之说。 

一、形意劈拳学 

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重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像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劈拳,是气之起落上下运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属金,其形象斧,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体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学者不可不先务也。 

二、形意崩拳学 

崩拳者,属木,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所谓即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则肝气伤。肝气伤则脾胃不和矣。其气不舒,则横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 

三、形意钻拳学 

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拳水之上翻似闪。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所谓钻拳似属水者也。其气和则肾足,其气乖则肾虚,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矣。其拳不顺,真劲即不能长,而拙劲亦不能化矣。学者当知之。 

四、形意炮拳学 

炮拳者,属火,是一气之开合,如炮忽然炸裂,其弹突出,其性最烈,其式最猛。在腹内属心,在拳中即为炮。所谓炮拳似火是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其气乖则心中朦昧,其人必愚矣。其拳和则身体舒畅,其拳谬则四体失和矣。学者务深究此拳也。 

五、形意横拳学 

横拳者,属土,是一气之团聚也。在腹内则属脾,在拳中即为横。其形圆,是以性实,其气顺,则脾胃和缓。其气乖,则内气必努力矣。内中努则失中,失中则四体百骸无所措施,诸式无形矣。其气要圆,其劲要和,万物土中生,所谓横拳似弹属土是也。先哲云:“在理则为信,在人则为脾,在拳则为横。” 


}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摩面壁内功修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